南崗區政企聯動打造“小雨點”助老餐廳,探索居家養老、基層治理新模式
字號: 大 中 小
每周四是“小雨點”互助敬老餐廳吃包子的日子,這一天也是志愿者每周來的最多的一天。“我們從早上7點多就采購,回到餐廳大家開始分工合作、齊心協力動手包包子,然后一起享受吃包子的快樂,感覺像過年一樣開心幸福。”12月12日9時,位于南崗區鴻朗花園小區二期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樓的“小雨點”餐廳里一派熱氣騰騰的繁忙景象。
向記者介紹情況的“小雨點”餐廳店長馬琳娜,是1986年出生的黑龍江人,原本在杭州開辦文化傳播公司,當聽說好朋友郝忠敏在哈辦起愛心助老餐廳后,她第一時間回到家鄉承擔起店長重任,出錢出力,轉眼已守護餐廳一年之久,成了老人們最貼心能干的“親姑娘”。
愛心接力棒
每天在“小雨點”傳遞
“我是今年6月份開始在這兒做志愿者的,之前聽說這里提供免費午餐都不信,現在不僅天天來吃飯,還有‘班’上了。每天早早地來幫忙擺碗筷,飯后再幫忙擦桌子,在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下,能做點啥就做點啥。”在午餐時段記者看到,寬敞的兩個用餐區域座無虛席,88歲的劉春山大爺飯后立刻端起拖盤、拿起抹布,站在過道投入“工作”。
劉大爺告訴記者,在這里不僅能吃上可口熱乎的飯菜、結交投緣的伙伴,還能感到自己老有所為、是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許多在“小雨點”用餐的老人都和劉春山有同樣的感受,“每天聽志愿者喊著‘老爸’‘老媽’,感覺這里就像家一樣暖心。大家平時喜歡聚在這里看看書、下下棋、談談心,幫餐廳干點力所能及的事兒,遇到難題就互幫互助、互相安慰,這個大家庭讓人來了就離不開。”
自去年12月開張以來,“小雨點”餐廳就堅持每周從周一到周六“營業”,專門為75周歲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費午餐。據統計,一年來,餐廳日均接待75周歲以上老人170余名,累計就餐人數已達5.1萬余人次。免費午餐的費用一年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資金從哪里來?
“豆皮是企業家朋友從貴州捐來的,每半個月郵10斤;大豆是朋友從俄羅斯義務運來的;1000斤大米是小區開發商捐的;蔬菜水果都是哈達供應商按進價給的;我爸爸還捐了幾筐白菜……”談起餐廳“愛心賬單”,“小雨點”發起人郝忠敏如數家珍。經過一年運營,“小雨點”匯聚社會愛心的力量日趨顯現,奉獻團隊不斷壯大,從她1個人單槍匹馬,到4個企業家主力固定平攤開銷,再到60多名企業家及個人捐贈物資,讓點滴愛心在此匯聚成河,讓愛心接力棒每天在“小雨點”傳遞。
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晴。據哈西街工委書記黃海英介紹,“小雨點”餐廳的很多設施、食材都是由社會愛心企業及個人捐贈的,不足的由4家主力成員單位兜底。為了保證老人們吃得舒心、吃得健康,餐廳聘用了一名專業廚師,其他的工作都是由志愿者完成。一年來,有50多名老年人在就餐后主動注冊成為志愿者。他們還自發組成“社區夕陽紅”志愿服務小分隊,負責日常分餐、打掃衛生等工作。在他們的愛心感召下,“小雨點”累計吸納“黨員志愿者、企業志愿者、自由職業志愿者、學生志愿者”4類注冊志愿者441人。突破餐廳范圍的多形態多樣化志愿服務模式,已延伸至社區治理各方面。
一個免費助老餐廳
溫暖改變整個社區
位于尤家街的鴻朗花園小區建成于2003年,外來人口多、老年人及困難群體多、歷史遺留問題多。黃海英說,一年前,在南崗區委、區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下,哈西街道探索破解老舊社區基層治理問題,以解決社區老年人“做飯難”“吃飯難”問題為牽動,創新政企合作模式,動員愛心企業出資建設“小雨點”互助敬老餐廳。運行一年來,“小雨點”已經實現資金來源不斷拓展、志愿者隊伍持續壯大,而開辦餐廳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則成為老年人最喜歡來的“家”。
“一次我姑娘來看我,我沒讓她進屋,直接領她來到我的第二個家‘小雨點’,認識我的新家人,嘗嘗家里的飯菜。此后,我姑娘也成了這里的志愿者。”住在對面西典家園小區98歲高齡的孫成富說,走進“小雨點”好像進了“孔子學院”,服務人員每天餐前領大家一起學習《弟子規》等傳統文化,傳遞“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之道,讓每天百余人的餐廳秩序井然、溫馨友善,甚至回收的餐具里幾乎沒有一粒剩飯,志愿者們照顧老人的服務細節讓大家非常感動。
“全民敬老,孝行天下”。“小雨點”發起人郝忠敏是哈爾濱金隆鋼結構工程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企業成立14年來,她始終倡導“孝老文化”,致力于把企業打造成一個溫暖大家庭,每年為員工發放孝心基金、開展家訪等暖心活動。“我到南方考察學習時發現,一些城市開辦的助老餐廳非常有意義,回來后便與哈西街道的黃書記一拍即合,利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樓開起了助老餐廳。”郝忠敏說,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小雨點”開辦一年來,成功探索了一種互助養老模式,年紀小一些的老年志愿者照顧年長的,帶動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在老有所養中老有所為。
“雨點匯聚滋潤大地,餐飯有愛點亮冰城”。“小雨點”餐廳在解決空巢、獨居、高齡老年人吃飯等居家養老難題的同時,還給老人們提供了足夠的情緒價值,打造了文化娛樂交友學習陣地,讓他們在這里找到精神寄托。哈西街道辦事處鴻朗社區黨委書記王發森說,“小雨點”的正能量還感染并改變了整個社區。社區里新修了涼亭和座椅,大學生志愿者還增添了生動美麗的墻畫,大家都自覺維護小區環境,亂堆亂放的少了,奉獻愛心的多了。下雪后,居民、商戶都主動加入志愿清掃隊伍,小區文明程度越來越高,物業費收繳率從過去的不過半上升到90%以上。
“小雨點”不只是鴻朗社區的“小雨點”。一年來,不僅周邊社區,還有一些老人跨區域到“小雨點”就餐,感受這份進門就被稱作“老爸老媽”的家的溫暖。黃海英說:“未來,我們將探索更多服務群眾的新模式,形成以黨建引領為主軸,凝聚社會力量和轄區居民為志愿服務主力,感召老年人相互幫扶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模式,用志愿愛心扮靚幸福家園。”
“我們要好好活著,享受政府和社會愛心人士共同提供的幸福生活。同時要老有所為,讓這份愛心和奉獻精神繼續傳承,溫暖更多的人。”生活在鴻朗社區的張慶和老人感慨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