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盞盞溫暖的燈,照亮了孩子們的心田,讓他們眼中有光,臉上有笑,心中有希望——
字號: 大 中 小
作為市婦聯“冰城愛心媽媽”關愛服務活動的特色品牌,“伴讀媽媽”于去年由呼蘭區婦聯正式啟動。“伴讀媽媽”是一項以關愛留守兒童、困境兒童讀書行動為主旨的結對關愛服務項目。圍繞著“伴讀媽媽”服務宗旨,呼蘭區婦聯還成立了黑龍江省首個“伴讀媽媽”志愿者服務隊,為留守困境兒童建立特殊的“親子”關系。“伴讀媽媽”用“母愛”引領思想、幫助生活、幫扶學習,對全區留守和困境兒童實現陪伴和關愛。截至目前,呼蘭區已招募“伴讀媽媽”298名、組建志愿服務團隊20支……伴讀隊伍日益壯大。
面對面心貼心 女教師成為首批“伴讀媽媽”
哈爾濱呼蘭區康金第二小學200多名學生中,有近80人是留守兒童。去年4月“伴讀媽媽”志愿服務項目在該校啟動當天,學校38名女教師成為首批“伴讀媽媽”,分別對接一名留守兒童。包括康金街道黨員干部、社區愛心人士近50人加入了“伴讀媽媽”志愿服務隊,以“一對一”或“一對多”結對的形式,利用課余時間和孩子們共讀共講、同聽同看一本書,用社會的溫暖彌補親情的缺失,用貼心的陪伴讓留守、困境兒童快樂成長。
1998年從教的鄭彩蓮是學校優秀的班主任老師,也是38名“伴讀媽媽”教師志愿者中的一員。她所在的班級31名學生中有7名是留守兒童,都是她的伴讀對象。一名叫曉博的男孩命運坎坷,父親在外打工時不幸亡故,母親長期不在身邊,爺爺離世,只剩下他和年邁多病的奶奶相依為命。四年級轉入鄭老師的班級時,曉博學習吃力,性格內向,也非常不合群,就像一只受傷的小鹿,躲在角落里不愿與人交流。
作為“伴讀媽媽”,鄭老師對曉博傾情陪伴,關注他的一舉一動和心理健康,利用晨讀、午讀、課后等時間陪他共讀一本書,引導孩子在閱讀中實現自我教育。如以《了不起的狐貍爸爸》為藍本,帶領孩子們進入了一個充滿奇幻與冒險的故事世界,在歡笑聲和互動中,讓曉博不僅認識了書中的角色,激發了強烈的好奇心,而且讓他主動捧起書本,在沉浸式閱讀中尋找答案。一年多的時間,在鄭老師的伴讀下,曉博閱讀了《北斗牽著我的手》《木偶奇遇記》《小英雄雨來》等10多本書,性格也逐漸變得開朗、自信,上課積極發言,學習成績名列前茅,期末考試數學得了滿分110分。奶奶十分高興,說這一年多來孫子變得愛說愛笑,也聰明了、優秀了!
針對工作忙、伴讀對象距離遠、長時間伴讀存在困難等問題,今年4月,呼蘭區婦聯開發建設了“伴讀媽媽”志愿服務平臺,搭建線上伴讀服務陣地,讓“伴讀媽媽”與孩子們實現24小時無縫“時空伴讀”。在平臺上,孩子們可以隨時隨地與“伴讀媽媽”進行交流,分享學習和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外出打工的父母也可以在線上與孩子進行親子伴讀,看著日思夜想的孩子認真讀書的模樣,聽著朗朗讀書聲,家長們在外心里也覺得很踏實。
陪伴+引領 事實孤兒重燃心中希望
馨馨的媽媽緊緊拉住“伴讀媽媽”朱曉梅的手,眼眶中泛著淚光,內心充滿感激:“您知道嗎,自從您走進我們的生活,給了馨馨那么多幫助和鼓勵,做了太多我們親生父母應該做卻做不了的事情,謝謝你!”17日19時許,在呼蘭實驗學校初一年級女孩馨馨家中,“伴讀媽媽”朱曉梅進屋剛放下帶來的糧油就被馨馨一家的感激之情包圍。
朱曉梅是一家公司的老總,她對接了3個事實孤兒,馨馨是其中一個。馨馨媽媽說,她和丈夫都是沒有工作能力的殘疾人,家境困難、行動不便,無法給馨馨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馨馨也因此變得內向、靦腆、沉默寡言。幸運的是,朱曉梅的到來給了全家希望——她不但每個月帶禮物來看望馨馨,還耐心地陪伴她學習,鼓勵她閱讀,更是在節假日帶著馨馨走出家門,去公園游玩、看電影。在朱曉梅伴讀的一年多來,馨馨發生了很大變化,性格開朗、自信了很多,學習成績明顯提高。
馨馨告訴記者,今年暑假,朱曉梅帶著她和其他4個接受幫助的小朋友一起去影城看了《抓娃娃》電影,那部電影超級有趣,大家都笑得合不攏嘴。中午,朱曉梅還請大家吃了一頓豐盛的午餐,大家圍坐在一起說著笑著,分享著各自的經歷和故事,氣氛特別溫馨,就像一家人一樣。
朱曉梅介紹,在她陪伴過的孩子中,有一個考上了呼蘭區的公務員,一個東北農大畢業后到北京工作。她想通過自己創業經歷和這兩個孩子的勵志故事,告訴馨馨等年齡尚小的孩子們,只要努力,改變命運的路就在腳下。她說,過段時間,她還準備帶著馨馨等3個事實孤兒,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去研學、到中央大街去打卡、到省圖書館去讀書……告訴他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只要有夢想就大膽追求。
目前,呼蘭區“伴讀媽媽”群體中,像朱曉梅這樣的30位愛心女企業家結對關愛35名事實孤兒。他們在開展伴讀服務的同時,在經濟上也盡可能提供幫扶,共同陪伴孩子們的學習成長,帶領孩子們參加書法、繪畫等趣味活動,實現生活陪伴、學習陪伴、思想陪伴、情感陪伴和安全陪伴。
特殊關愛下 “折翼天使”快樂成長
17日13時許,當記者和呼蘭區女企業家協會會長孫愛華等8位“伴讀媽媽”一踏入呼蘭區特殊教育學校的操場,就被孩子們圍攏起來并熱情地打招呼。一張張真摯的笑臉、滿眼的期待,讓原本寂靜的校園充滿溫暖。這些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渴望被理解、被關愛、擁有像其他孩子一樣的快樂和夢想。“伴讀媽媽”的到來,給孩子們增添了無限快樂和希望。
推開活動室的門,歡快的節奏立刻撲面而來。孩子們正和“伴讀媽媽”一起排練非洲鼓,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當記者為孩子們的表現感到震驚時,指導老師王老師說:“這些孩子學習能力比普通孩子要慢很多,一套非洲鼓,他們要學習1到3年。這就需要‘伴讀媽媽’有超常耐心和精力付出。然而每位‘伴讀媽媽’都從沒打過退堂鼓,一直給予孩子們最長情的陪伴。”
在一旁的手工教室里,掛著和擺著許多精美的手工串珠作品,這些都是“伴讀媽媽”協助孩子們親手制作的。記者看到,這些“折翼天使”對美有著獨特的理解和感知,他們制作的沙畫、印染的圍巾、國畫和各種手工飾品,充滿了童真和創造力。
而在這些作品背后,“伴讀媽媽”給了孩子們極大的關愛。學校開運動會,30位愛心女企業家捐贈愛心資金,為孩子們購買運動服裝;跟孩子們一起參加競逐毛毛蟲、手托球拍跑等比賽項目,讓孩子們感知父母般的疼愛和運動的樂趣。
呼蘭區婦聯主席王靜介紹,殘障、貧困、留守困境兒童牽動著社會各界的心。呼蘭區婦聯組建的多元化“伴讀媽媽”志愿隊伍,線下依托社區(村屯)婦女之家、兒童之家、學校閱覽室等現有場所和活動陣地陪伴孩子們讀書,發現和解決孩子們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線上依托“伴讀媽媽”志愿服務平臺遠程視頻伴讀的模式,與孩子們“面對面”“心貼心”同聽共讀一本書。同時,“伴讀媽媽”針對生活困難的家庭還提供特殊幫助。截至目前,“伴讀媽媽”已為500余名留守和困境兒童提供“一對一”“一對多”結對伴讀服務活動萬余人次。
今后婦聯將繼續發揮“聯”字優勢,整合各方資源,與社會各界一道扶貧濟困、愛心助學,為困境兒童創造友好的家庭、社會和學習環境,為他們的未來撐起一片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