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名村醫與162臺心電機,讓呼蘭區“心電一張網”直達村間炕頭,“呼蘭模式”打通了龍江急救通道“最后一公里”——
字號: 大 中 小
3月26日10時許,呼蘭區第一人民醫院的監控大屏預警聲響起:“急救綠道通知:有胸痛患者正在轉運至我院,請做好接診準備。”3分鐘前,來自呼蘭區蘭河社區的68歲于大爺,在社區醫院做心電圖時,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將走急救綠色通道轉運到區第一人民醫院……
高效判讀、及時轉運、精準救治,于大爺的幸運來自呼蘭區“心電一張網”的落地實施。去年,呼蘭區將8個社區、9個鄉鎮、162個甲級村衛生室的所有心電機連成了一張網,村民足不出村,甚至在自家的炕頭上,就可以做心電,全區9000余名百姓受益,90多名心?;颊咭蚣皶r預判、轉診治療贏得生機。據悉,今年全省范圍內將推廣“呼蘭模式”,助力醫共體建設,“心電一張網”構建的救治網絡,共同串成一條縣鄉村的健康守護鏈。
從“慢”到“急” 十余年的堅守
2024年,歷時73天,呼蘭區的心電一張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高效落地的背后,是一群基層醫療工作者十年的堅守。
“在基層工作久了,深刻意識到時間就是生命,每一次的成功施救都是與時間賽跑?!焙籼m區第一人民醫院胸痛中心主任于泳告訴記者,呼蘭區搭建的心電一張網,經歷了從慢病防治到急病快救的心路歷程。
2014年,還是急診科醫生的于泳,每天出診時,看著糖尿病患者因并發癥截肢、失明,看著心梗、腦梗、尿毒癥患者的無助,像一根針扎在了她心里:不能只做治病的“修補匠”,更要做防病的“守門人”。從2014年開始,在院方的支持下,于泳帶著科室人員組織了多場糖尿病、高血壓病及冠心病等相關的篩查、義診活動,走村串屯,為村民提供免費的化驗、心電、眼底篩查等檢查項目,并現場進行宣教。
在篩查過程中,他們發現患者用藥混亂、沒有記錄,為了讓更多患者能擁有相對規范的健康檔案,于泳團隊按鄉鎮、村屯給患者建檔,讓患者憑姓名和住址就可以調出既往病史和家族史,相應的輔檢及用藥等信息一目了然,為患者進一步治療提供了依據,呼蘭區第一人民醫院也率先在省內實現對門診慢性病患者全程數據化管理。
醫生們憑著耐心與腳力,走遍了全區各個鄉鎮,累計建檔6000余份,一個慢病檔案庫初見規?!獣r至今日,信息化時代的當下,這些帶著泥土氣的紙質檔案還存放在于泳辦公室的四個鐵皮柜里,被她視若珍寶?;诖?,2016年,區第一人民醫院成立了黑龍江省首個慢性病管理中心。
2018年8月26日的雨夜,一位心梗老人因轉運延誤而離世,讓于泳這些基層醫生深刻意識到,慢病拼時效,急病拼速度。為提高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醫院牽頭創建國家級胸痛中心,通過區域協同救治體系為胸痛患者打造了一條高效的救治通道,大大縮短了救治時間。通過一年的建設,區第一人民醫院胸痛中心通過國家驗收,于2019年12月27日得到國家授牌。
“慢病中心的建設推動了從治到防的健康理念,胸痛中心的建設完成了從慢到急的整體布局。”于泳說。
心電到炕頭 與時間的賽跑
成功從來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漸積累的過程?!啊碾娨粡埦W’的建立,一邊醫生要觸達,一邊機器要給力,二者缺一不可?!焙籼m區衛健局副局長白雪說,從2014年慢病防治開始,呼蘭區一直持續開展培訓,培養基層醫生診療技能,提前做好人才儲備,324名村醫的上崗,保障了醫療救助可以直達鄉間“最后一公里”。
軟件備齊,硬件也要“湊手”。白雪告訴記者,區衛健局在牽頭實施醫共體建設過程中,哈醫大二院心血管病醫院院長、心內科主任于波了解到區里雖然全域覆蓋了心電機、除顫儀,但大多數設備都處于閑置狀態,便利用資源和人脈幫助找廠家對型號,成功破解了原心電機的編碼,攻克了技術壁壘,將呼蘭區的心電機連成了一張網。區衛健局帶領區胸痛中心的醫護人員下鄉給村醫建賬號、搞培訓、做演練。2024年6月3日至8月16日,歷時73天,呼蘭區覆蓋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家鄉鎮衛生院、162個甲級村衛生室的“心電一張網”正常投入使用。
“心電一張網”上線后,呼蘭區腰堡街道水師村衛生室村醫吳長波更忙了,累計100多張心電圖,記錄了心電到炕頭的故事?!按謇锢先巳绻眢w感覺不適,就會聯系我們入戶做心電,只要一鍵上傳,區第一人民醫院立即響應,為了保障這張網的高效運行,醫院還成立了心電判讀團隊和預警團隊,如果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判讀中心的專家回傳報告的時候,在電腦屏幕端標上紅色嘆號,立即會啟動多方預警?!眳情L波說。
“醫生通過急救綠道與村醫視頻實時交互遠程病情指導。與此同時,醫院的預警大屏和值班醫生手機都會接到急救綠道通知?!庇谟鞠蛴浾哐菔玖苏麄€轉診過程。記者在預警大屏上看到患者具體發病時間和所在位置,值班醫生只需在自己手機端一鍵接診,預警大屏立即跳轉到地圖界面,根據轉運時間和轉運距離多方醫護上線,如果患者病情危重,他們可以邀請哈醫大二院心內科楊爽團隊進行線上會診,共同商量治療方案。
至今,于泳團隊清晰記得蘭河社區轉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鮑大爺案例。從社區發病,到區第一人民醫院溶栓,在轉運地圖和動態心電全程監護下,由醫護平安轉運到哈醫大二院CCU,順利完成支架,搶在了黃金120分鐘之內。
“心電一張網”的效力,正在逐漸顯現。
“雙向奔赴” 實現“四級聯動”
“如果是離我們胸痛中心距離比較近的蘭河、呼蘭和建設路這三個社區,車程基本上都在5分鐘之內,我們會帶著藥和設備派醫護人員前往社區去救治。如果是離我們車程比較遠的鄉鎮,則選擇來我們醫院溶栓然后轉運?!庇谟菊f,最讓他們為難的是車程1小時以上的蓮花、二八、楊林和白奎這四家衛生院,為了縮短救治時間,他們制定了“雙向奔赴”治療策略,村醫、鄉醫帶著患者往醫院這邊來,于泳團隊帶著藥、設備和醫護,往鄉鎮去。
這種“患者未到、信息先行”的高效救治模式,縮短了診療流程,提升了救治效率,為挽救生命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院前120體系+基層+三級醫院實時聯動,自胸痛救治單元全域覆蓋進入常態化運轉至今,呼蘭區共接診胸痛患者9592人次。首份心電圖時間從初始平均10分鐘縮短為平均3.4分鐘。歷時119天,呼蘭區胸痛救治單元全部通過國家驗收,實現了黑龍江省在這一領域的零的突破。2024年12月6日,呼蘭區受邀在全國心血管健康大會上分享了“心電一張網”的建設經驗,將“呼蘭模式”推向全國。
“心電一張網”項目的落地,實現了基層群眾就近開展心電圖檢查,呼蘭區第一人民醫院提供實時、高效、精準的遠程心電圖診斷,以此緩解基層醫療資源不足的現狀,補齊基層醫療機構無專業心電圖設備及無專業醫生的短板,提高高危病人的診斷率并早期準確處置,減少并盡量避免漏診及延誤,縮短心血管危急重癥患者的救治時間。
“現在,我們正在建立省、市、區、鄉、村胸痛患者全程管理網絡體系,以縣醫院醫聯體為基礎,做好胸痛單元建設,通過胸痛單元,不斷提升鄉醫早期識別、診療能力,胸痛中心下沉到鄉村‘微循環’,建設急性胸痛基層‘哨點’,實現從中心—單元—救治點—患者的‘四級聯動’?!卑籽┱f。
如今,站在村衛生室的診床前,村醫吳長波底氣更足,治病救人不再受技術水平限制,真正做到了為基層群眾健康保駕護航。而對于呼蘭的百姓而言,人人希望的富足健康的生活正在眼前。